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青少年沂蒙精神培育的“四位一体”模式研究(焦健 孙慧)

发表时间:2018-12-25 08:37阅读次数:
       当代青少年在年龄结构、知识架构和素质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迫切的需要汲取来自快速发展的社会的更多新鲜信息,他们不再依靠单一的“主流媒体”获取资讯,而是通过多种媒介传播渠道获取信息,用来拓展知识与视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媒体以网络论坛、掘客、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微博、社交网络等为主要形式,采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进行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传播。而青少年大多心智还不太成熟,面对多种渠道传播的信息狂潮,很容易迷失方向。蕴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能量的沂蒙精神在高等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有效传播,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汇聚青春力量、激发青年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壮大国家改革创新的生力军队伍。
 

       一、青少年“沂蒙精神”培育的四位一体模式构建
       1、党政政策的带动作用
       沂蒙,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片文化沃土中孕育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经过了时间与实践的考验,显示出了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政策的制定,活动的开展,沂蒙精神培育在共青团系统中辐射开来。政策带动有利于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要义,有利于构建沂蒙精神的大宣传氛围。临沂团市委通过组织开展“传承沂蒙魂永远跟党走”、“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教育活动,注重思想引领,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青春导航系列特色活动,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同丰富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说,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推行政策的制定,是团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使沂蒙精神的内涵不断深入挖掘,与时俱进。
       2、社会层面的熏陶作用
       共青团“沂蒙精神”主题社会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基层团组织建设。近年来,临沂市团委坚持宏观把握,一手抓活动活力的增强。以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应对青少年群体结构多样、流动频繁的特点。将蕴含沂蒙精神的案例具体化,并通过多种载体使沂蒙精神形象化,让作为个体的青少年一方面在组织活动、开展活动过程中,切身感受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近年来,依托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永远不能忘”等让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引导青少年弘扬沂蒙精神,更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精髓,坚定理想信念。
       3、学校层面的指引作用
       在教育的信息传播中,教师更多的扮演了传播者,学生则是受众的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到学生中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教育功能,把饱含沂蒙精神元素的信息融于学生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寓教于乐,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受众的认知,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受众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道理,通过“入耳、入眼”达到“入心”的目的,撬动学生心灵,切实感受沂蒙精神的深厚内涵。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沂蒙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在行动中有形无形的受到影响启发,不断增强沂蒙精神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4、家庭层面的启蒙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认知环境,家庭美德的熏陶,能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性格的养成。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父母扮演了“榜样”角色。当父母的言行在孩子心理上被肯定的时候,就形成了“仿效”作用。如果父母能够将沂蒙精神的实例通过故事的讲授,通过举止的教授,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形成深层次的正确认知,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家庭教育也是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基础单位。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家庭美德教育能使青少年从个人认知、文化认同方面进行初级启蒙,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新媒体时期沂蒙精神“四位一体”培育传播模式分析
       对不断变化的青年受众心理,沂蒙精神传播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改变传统思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心理,以使传播获得最佳的效果。
       传播方式:
       政策先行,为沂蒙精神的传播打通了渠道,同时保证了信息源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社会传播、校园传播、家庭传播实现了对青少年信息传播的多角度传播和及时性引导。沂蒙精神社会传播的途径是多方位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相融合,包含沂蒙精神元素的海报、广告牌、宣传栏、电子屏的设立,以及博物馆、红色影院的建立,不仅积淀了城市文化底蕴,更营造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大环境。
       校园传播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播模式中更加凸显以教师为传播者,学生为受众的教育传播。在教育的传播中,尤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宣传报道中,形成舆论强势,达到积极的传播效果。沂蒙精神在教育中的运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沂蒙精神在家庭中的传播主要方式是口语传播和行为传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对沂蒙精神的感知程度有形、无形地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让青少年更加了解发生在沂蒙这块红色沃土上的感人故事,强化了对沂蒙精神、红色文化力量对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感召力和接受力。
       传播手段:
       伴随青少年交流方式的转变,媒介传播方式的增多,实现了交流平台的多层次覆盖,加速了信息的横向交流。网络的优势在于校园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开辟了“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文明网”等专题,并适时根据当前重要工作开辟滚动式专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信息丰富、视角全面的文化思想教育大餐。各县区团委设置相关链接,实现了最新的信息快递,最全的沂蒙精神信息综合,达到了沂蒙精神相关信息的查询、搜索、保存和传递作用。广播系统将关于沂蒙精神的故事通过诵读,沂蒙歌曲通过声频播放,并配合青少年对沂蒙精神的感受理解的讲述,以青年人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宜传栏、电子屏等现代信息宣传载体的设立.为沂蒙精神的传播扩增了传播渠道,银幕、电视、舞台更是增强了声音和视觉传播效果,计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沂蒙精神的精神洗礼。网络论坛、掘客、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在沂蒙精神的传播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新媒体在沂蒙精神的展示中起到了积极宣传效应,实现了观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双层效果。
       新媒体传播具有更多的自发性和及时性、信息的不确定性。沂蒙精神在新媒体中的传播,舆论导向尤显重要。这就需要利用新媒体自由、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分散交流优势,充分运用面对面交流、文化熏陶、情感感召、同伴影响、游戏体验等新媒体运载平台,使青少年尽可能多的感受沂蒙精神的影响,努力培育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小环境”。在沂蒙精神“四位一体”的传播过程中,借助新媒体更多的宣传青少年可敬、可学的典型,广泛传播体现正确“三观”的好人好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正面舆论的“大环境”,提高传播者的话语能力。
 

       三、沂蒙精神“四位一体”的有效传播分析
       信息传播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来推理,青少年作为信息受众接收到信息后,不仅表示认同,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此相一致的长期倾向,这就可以认定信息实现了有效传播;如果青少年未接收到传播者通过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或虽已接收到但不愿接受,那么,这样的传播就是无效的。根据传播效果存在两种模式:心理动力模式与社会文化模式。前者涉及的效果过程有几个特点:效果主要是发送人所预期的效果,它们是短期的(即立即的和暂时的);它们必然与个体的态度、信息或行为的改变有关;它们相对来说又是非间接的。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及集体产生而不是个体产生的影响。沂蒙精神“四位一体”培育涉及的问题包括对社会角色或规范的非正式学习(社会化),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与强化,通过媒介传达的明确的意识形态的趋势,意见气候的形成,文化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
       1、心理动力模式。沂蒙精神的源动力是由沂蒙青年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青春唱响的。通过政策的引导,社会、家庭、学校的信息传播,当代沂蒙青年对沂蒙精神理论更能“通而易受”,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加深对沂蒙精神的认同和接受,形成当代沂蒙青年的责任使命感,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研究和积极回应,产生正面效果和示范效应,形成和谐的传播生态,启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文化模式。“四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从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到行为规范,从个体成长到环境营造完成了沂蒙精神系列教育。个体为点,整体为面,点面结合相互循环的的传播方式更加有利于沂蒙精神内涵的传播。现如今,沂蒙青年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依旧以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奋斗在生产建设的广阔战线上,并与时俱进地对沂蒙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使沂蒙精神再次成为推动大美临沂建设的精神源泉。吃苦耐劳、开拓奋进、无私奉献,已经融人到沂蒙青年的身心中,成为沂蒙青年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
       沂蒙精神是中国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重在对青少年的培育。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青少年沂蒙精神培育,必须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四位一体”的整合优化沂蒙精神传播方式,尊重时代特点,尊重青少年聚集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等生活方式的变化,注意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注意理想信念的培养,以沂蒙精神独特的价值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意志品格,明确社会责任,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系共青团临沂市委焦健、孙慧,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