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 谱写爱民新篇(李华)

发表时间:2018-12-15 11:25阅读次数: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建设时期的冶炼、改革时期的考验,共同创造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老区,升华于齐鲁大地,是山东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历史的风烟,展望沂蒙精神的诞生和传承,不难发现沂蒙精神就是千万齐鲁儿女浴血奋战的缩影,是人民群众排除万难建设幸福新家园的斗志豪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奋进跨越赶超的满腔锐气。沂蒙精神始终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引领山东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断谱写着壮丽新篇章。
 

       一、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从星星之火到夺取全国政权,从积贫积弱到泱泱大国,我们党之所以能克服千难万险,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沂蒙精神正是山东党政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干部群众浴血奋斗的辉煌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山东省党政军民血肉相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党领导人民群众与敌人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群众坚定地跟随党,把生命、利益、未来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人民军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分离的血肉关系。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萌发,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沂蒙人民“一口饭当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献出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沂蒙母亲”王换于、“抗日楷模村”渊子崖、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沂蒙精神产生发展的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展现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沂蒙精神更多的表现为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沂蒙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亲手创造了一片新天地,涌现了“王家坊前新建农业合作社”、“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和“厉家寨”三个全国典型。为了改造恶劣的生存环境,沂蒙人民开始整山治水,用极其简单落后的工具,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57年全地区整修梯田3.7万亩,蓄水池352座,拦河坝23座,挖支毛沟350条,打水井620眼,共治理大小山头156座,整治荒山地3万余亩,建鱼鳞坑10.41万个,修水平沟、截水沟、蓄水引渠8430道。通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南稻北移,南茶北引,改变了沂蒙人民的生活条件。这些创举,是沂蒙人民敢于创新、开拓奋进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沂蒙精神更突出地表现为开拓奋进、无私奉献,逐步发展成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发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1995年,临沂在全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4年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GDP过千亿、人均过万元;2013年临沂跻身“新二线”城市,连续四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50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36.8亿元,公共财政收人216.1亿元,成为山东乃至全国中型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与此同时,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注重用沂蒙精神引领山东人民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赞歌。在援藏工作中,孔繁森被誉为“新时期的焦裕禄”。截至2013年6月,山东共派出7批377名援藏干部,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在抗击非典中,在全国支援北京的用血中,山东就占了约一半。在援川工作中,山东各界捐款36亿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7.16亿元,总数均为全国第一。三年重建任务,山东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山东速度”、“山东强度”和“山东力度”。在援疆工作中,山东创造了“山东效率”,仅2011年,投资163亿元的60个援疆项目在新疆喀什地区集中开工奠基。
       综上所述,伴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沂蒙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始终坚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取向,始终激励着齐鲁儿女奋斗前行。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齐鲁大地都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都能率先垂范、勇于奉献,因而赢得了全省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正是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和发扬沂蒙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二、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有利机遇和重要平台。我们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关注他们的所思、所需、所盼,切实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把我们当亲人,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民众参与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保证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地依靠群众,始终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增进人民福祉中集聚发展正能量,在为群众排忧就难中提高社会和谐度。在全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干部“下基层、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干部联系点和到基层任职挂职、结对帮扶等制度,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第一要务。我们要着眼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用沂蒙精神推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深人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东接南融,“四大战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招商引资“三大亮点”,突出做好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两大主题”,确保实现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这一宏伟目标。要以构建“10+6”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城镇化主导,打造全市经济发展升级。与此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重点加强就业、医疗、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三)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政治诉求。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保障。要着眼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听证制度,让广大群众享受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化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五项机制”,组织开展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认真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真心诚意、深人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要着眼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大院的服务水平,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投资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文化小康”带来的实惠。
 

       三、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探索创新教育实践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在党员示范、典型带动、基地教育和文化感染下,用沂蒙精神影响和凝聚广大群众,继续谱写党政军民血肉联系的新篇章。
       狠抓作风建设,发挥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党的作风、党的形象是凝心聚力的旗帜。党的先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每一位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落实;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每一位党员的具体形象和作为来展现。“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自身良好的作风与形象是赢得群众支持的前提。弘扬沂蒙精神,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发挥好表率作用。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担当起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大责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为民务实的良好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工作业绩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坚持把沂蒙精神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重要内容,利用“沂蒙干部大学堂”、机关周末讲堂等阵地,开展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查摆,解决问题,推动改进作风制度化、常态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腐败现象零容忍,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培树先进典型,发挥先模人物的引领作用。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山东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培养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党的优势,注重从基层和工人、农民中培树富有时代特色的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探索建立培树先进典型制度,定期开展各类英模人物评选活动,并对评选的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上体现一定的优待。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组织道德模范、山东好人、大义临沂人、沂蒙新红嫂等开展巡回报告、座谈交流,宣传先进事迹,传承崇高精神。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辟专栏、设立专题,建立红色网站,利用微博、微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弘扬沂蒙精神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远学有榜样,近学有目标,使更多的人受到典型的感染和教育。
       畅通诉求渠道,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党员干部要转变观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切实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畅通以人民建议征集为主的民意沟通渠道、以诉求接待服务中心为主的群众诉求反映受理渠道、以实行党务政务公开为主的群众监督渠道。从领导干部做起,建立健全联系点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公开接访制度等。继续办好行风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市委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及时有效回应社会诉求,保证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搭建育人平台,发挥教育基地的教化作用。沂蒙老区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有新四军军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尚战役纪念馆、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等各类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其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和山东省政府成立旧址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固战役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处重点红色旅游景点。要整合开发革命遗址遗存、旧址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提升一批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要把基地建设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建设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到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切实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依托这些教育基地,利用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编写和修订《沂蒙精神读本》,纳入高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德育教学计划,推进沂蒙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组织编写沂蒙精神通俗读物,利用市民大讲堂、道德讲堂等阵地,推进沂蒙精神进社区、进农村。

       挖掘红色资源,发挥文艺精品的感染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沂蒙精神。要坚持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沂蒙精神搬上银幕,搬上电视,搬上舞台,使沂蒙精神形象化,通过文化、文艺等形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要充分发挥系列丛书《沂蒙颂歌》、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交响乐《沂蒙山小调》、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这些精品力作的载体作用,结合弘扬沂蒙精神的新实践,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要加大政策扶持,搞好规划策划,充分挖掘反映沂蒙精神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典型事迹等素材。作推出一批具有沂蒙特色、反映时代风采、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学、影视、戏曲等精品力作,积极开展说沂蒙、唱沂蒙、画沂蒙、颂沂蒙系列活动,不断增强沂蒙精神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讲师团李华,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