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少奇,做践行群众路线的模范(张新刚)
发表时间:2018-11-30 19:56阅读次数:次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观和党的性质、宗旨在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领导理论、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最高总结和概括,纵观历史,无论那个组织,只要正确地坚持了群众路线,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反之,只要离开群众路线,必定沦为少数人集团,走向穷途末路。无产阶级之前的所有阶级和组织受自身性质制约,不能或难以彻底坚持群众路线,最终都走向了失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具备坚持群众路线的坚实基础。在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群众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取得辉煌胜利的领袖,刘少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少奇同志1942年4月至8月在山东根据地的工作,就是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经典案例。
一、山东根据地的重要地位与1942年的状况
山东西邻冀豫,北依平津,东濒大海,南控苏皖,又与当时经济科技极为发达的东北地区隔海相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加之人口稠密、民风淳朴、经济富足抗击日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就发生在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被日军逼退后,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把目光盯在了山东。山东省委及时做出部署泰西等地组织武装起义,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胶东,先后在祖徕山、天福山、黑铁山鲁中、鲁西、清河、湖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为我党经略山东奠定了坚实基础。1938年5月,中央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成立山东分局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工作,同时将起义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仙东纵队。1939年3月初,派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人鲁西地区。6月,又派徐向前、朱瑞到山东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至此,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建国后的十大元帅之二都到山东开展工作。到1940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3600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成为联系华北与华中两大敌后战场的枢纽。
尽管山东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与其应承担的战略任务相比,与中央的要求与期待相比,还是有较大距离,因而中央对山东的工作表现出不太满意。早在1939年12月,中央在《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就尖锐指出:山东工作存在着没有利用良机大量地普遍地争取政权、反击顽固派武装摩擦的决心不足、没有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民生斗争等三个弱点。虽然后来山东党政领导对这些缺点有所认识有所改正,但还是没达到中央要求。尤为严重的是,1941年到1942年,日军也出于战略全局考虑,对山东千人以上的“扫荡”达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就有9次,山东各战略区都因敌人的包围、封锁、分割、蚕食而缩小,根据地内部积累的一些弱点和问题也日趋凸显。这时,根据地主要力量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领导人(徐向前已于1940年6月离开山东)却拿不出统一意见,还都向中央发电指责对方甚至要求调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选派得力人员赴山东解决存在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务。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就受命到达了山东。
二、刘少奇的做法与成效
少奇同志于1942年3月18日由苏北启程,穿越了敌伪多道封锁线,4月10日到达沂蒙临沐朱樊村出发前的2月4日,毛泽东就将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主要负责人向中央反映情况的“争论电”转发刘少奇。3月3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刘少奇,指出:“目前山东工作处在比前更加艰苦的阶段”,“不仪由于敌人残酷扫荡’,地区缩小与分割,主观上亦存在相当严重弱点”。在执行政策、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的关系、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的关系,以及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3月21日,中央书记处再次致电刘少奇,指出山东党在过去锄奸工作中所犯严重错误的原因及损失情况,要刘少奇到山东后“对此问题彻底检查”,强调“必须从整个思想中、工作中彻底肃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仅从锄奸工作着手是不会得到彻底解决”。
应该说,中央对山东问题的指示是明确的。但刘少奇到达山东后,并没有以中央代表身份和已掌握的情况下命令、作指示,而是先集中精力阅读有关材料,听取各方面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见,开展深人的调查研究。他拖着病弱的身体,与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谈了三天,与一一五师首长陈光、罗荣桓谈了一天一晚,与山东纵队领导人黎玉谈了一天,并到各地进行深人细致的考察了解。在此基础上,于4月26日召集山东分局委员开谈话会,就五年来山东工作和今后任务作了发言,充分肯定了山东地区坚持敌后抗战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具体分析了我党我军在山东的困难处境。刘少奇明确指出,山东工作中存在问题,客观上是敌顽的阻碍与破坏,主观上也有严重错误与缺点。主要表现是:丢失了建立根据地、争取战略要点的历史先机;一一五师东进过迟;在反摩擦斗争中缺乏坚定方针与切实布置;统一战线工作有原则错误,缺乏独立自主观点,对中间势力动摇性估计不足;群众观点薄弱,减租减息没有认真研究部署;锄奸政策上有严重错误,缺乏证据,冤枉了不少人,存在着严重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空谈主义和党八股作风;军事上没有统一明确坚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多为被动应付;没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不团结,没有形成集体领导,不深人调查研究情况;不细心研究中央指示,自以为是,英雄主义,创造出许多新花样自成一家等等。刘少奇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调查研究,埋头苦干,打破主观主义、清谈主义、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到支部中去,改造一切不良的作风。紧接着,召集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山东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及主要干部的配备问题,决定分局书记朱瑞和副书记黎玉均驻-一五师师部,与罗荣桓等一块办公。通过这些工作,山东根据 地领导人逐渐消除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并开展深人的自我批评,在大的方针政策上初步统一了思想,为日后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和主力部队地方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高干部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从4月26日开始,刘少奇有针对性地作了《关于群众运动问题》、《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改造政权问题》、《党内斗争问题》、《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思想方法问题》、《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重要报告。像这样结合具体工作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山东根据地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时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的肖华赞扬刘少奇“办了一次很好的党校”;朱瑞参加七大时在发言中说,是敌人、群众和刘少奇这三位“先生”教育了他。
在重点解决了领导干部的团结问题和全面总结山东工作之后,刘少奇提出,山东在反扫荡斗争中之所以处于被动,根本问题在于群众没能发动起来。刘少奇指出:要将各项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组织群众就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最要紧、最具体的就是抓住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这二件事。他还以滨海区为例,强调群众运动要从县、区、村,层层选择一两个中心,抓住中心,好中心,最后突破中心,层层扩展,切忌平均用力、无的放矢。按照刘少奇的意见,山东分局随即5月4日作出《关干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并首先成为自麦收到年底这一时期的第一位工作。刘少奇带头深人到赣榆县大树村,指导群众同地主进行说理斗争,迫使地主与雇工签订了减减息、合同。5月下旬,山东战工会颁布了《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山东省借贷暂行条例》、《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三项法规,并及时纠正了运动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山东分局还培训、和充实了大量农救会党员干部。从此,以“双减”为中心的群众运动迅速在全省开展,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民收人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山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转变,对胜利渡过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和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8月初,刘少奇在山东的任务基本完成,他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奔赴延安。刘少奇离开后,山东的工作沿着既定的思路更快、更好地发展,山东根据地掀开了新的篇章。
三、刘少奇解决山东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刘少奇在山东一共工作了短短4个月,就解决了山东根据地存在的棘手问题。他从抓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人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带领一班人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思路并立行立改,使山东战略区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面和重要支撑。到1945年,我军已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拥有27万正规军,占到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解放战争中粉碎国民党军队两大重点进攻之一就发生在这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中第三野战军的主体力量、第四野战军骨干力量就产生在这里;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的淮海战役也起自这里。正如后来毛主席所说的,“由于山东的棋子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刘少奇这一阶段的工作,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的地方。
1、调研先行,不主观、不武断。应该说,到山东来,刘少奇是带有中央明确指示的,并且中央的指示是正确的。但是,少奇同志并没有从指示出发处理问题,而是拿出大量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取得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央精神和自己丰富的领导经验形成判断。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体现了过程、条件与结果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当时在山东及之前工作过的领导人,在党内地位都很高。朱瑞原任北方局军委书记、组织部长,是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提议,中央派来作山东“中心领导”的最高领导人;罗荣桓从井冈山时期就受毛主席言传身教,被毛主席誉为“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在林彪负伤疗养后,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主要领导人;黎玉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但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少奇同志从党性原则出发,直面问题,促使大家开展深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深挖思想根源。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和担当精神,为我们今天践行群众路线、做新形势下的好干部,提供了一面透照灵魂的镜子。
3、将紧紧依靠群众作为制胜法宝,将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生产问题作为动员发动群众的起点。在战争年代,打仗很容易被理解成纯粹是军人的事情。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比一切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伟大英明的地方,就在于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此,“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在军事斗争中的科学体现。而少奇同志正是这一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正是完全服务了群众、深人发动了群众、紧紧依靠了群众,大人民群众才与我们党和军队同心同德,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感人英模,才使我们党的事业如同英雄安泰找到大地毋亲这一力量之源。
4、结合实际抓理论教育,注重提高干部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党的事业虽然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但人民群众终究要靠党的干部来组织,怎样抓好党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就成为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毫无疑问,少奇同志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造诣之高、成就之巨,是后辈共产党人永远仰望的丰碑。在今天,所有党的工作者,都要从少奇同志这里汲取营养和智慧,以不断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5、带头艰苦奋斗,不搞特权。少奇同志在党内长期居于高位,在山东期间又身患顽症,身体极其疲弱,但他并不因此而享受更优一些的待遇。少奇同志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事例每每感动得身边工作人员热泪盈眶。这更是我们这代党的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效仿的。
今天,离少奇同志山东之行已过去2年,沂蒙精神也已成为向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案例。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少奇同志1942年短短4个月的山东之行,正是沂蒙精神这一皇冠上的明珠。
(作者系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副院长,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