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间棚裂变——古老传说和现代传奇(上)

发表时间:2021-11-07 17:54阅读次数:
        临沂市平邑县境内,坐落着一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沂蒙明珠九间棚景区。景区以保存完好的原始居民九间棚旧址为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游客。
        九间棚的奇异称谓,来自一个真实古老的传说。距今260多年前的一个拂晓,天色渐明,一群逃难的乞丐,衣衫褴褛,满目凄然,各自挑着可怜的家当,手足并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地攀爬上陡峭的石壁,开始翻越荒无人烟的龙顶山。登顶后的结果使他们喜出望外——山腰上有一处可以避风遮雨的向阳大石棚,石棚东侧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年长的刘老太太擦擦额头上的汗水,快意地向众人说:“就在这安家吧!”自此以后,一行人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后来,随着儿女们分居,众人就把石棚用石片隔开,逐渐形成九室,九间棚也由此得名。
        身处与世隔绝的荒山野岭,当务之急便是解决艰难绝境中的生存问题。九间棚人给栖身之地的大山起名龙顶山。虽谓之龙顶,但山上那一眼小泉势竭力微,难解众人之需,只得下山去挑水。九间棚周围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细若游丝的羊肠小道,飘飘悠悠沿崖壁垂下,连自行车都推不上去,唯一的运输工具是一块门板。猪养大了,要用这块门板抬下去卖;人生病了,要四个人用门板把人抬下去看病,因为颇费周折,有时就错过了抢救时间。龙顶山上有耕地112亩,分为大小3100块,就像和尚的百衲衣,披在23条山梁上。1978年,全村人均口粮200斤,人均收入40元,20个已到婚龄的男青年中,有13个说不上媳妇。年轻的共产党员刘嘉坤,暗暗记下了门板的沉重与耻辱。
        不管有多难,日子总要过下去。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九间棚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一次次聚拢在夜晚的油灯下,商议龙顶山的出路和九间棚人的未来。终于,在一个如常的夜晚,影影绰绰的角落里,爆出一声惊如霹雳的炸晌:“不能这样穷下去了,共产党员站出来!"拍案而起者正是刘嘉坤,也就是在那个夜晚,村上的党员们达成绝处逢生的共识:架电、修路、引水!
        他们找人算过,把电架上山,光是水泥杆和电线就要1.2万元,全村要人均分摊79元。79元啊,这可是一个人整整两年的收入。很多村民迟疑退缩了,刘嘉坤见状,焦急万分,连忙言辞恳切地给大伙做工作:“咱们为什么一辈辈人受穷?说穿了,就是光吆喝没行动!现在改革开放了,再不干,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成天窝在这里叫苦连天,既对不起子孙后代,又对不起老祖宗!”说完,他深深给大伙鞠上一躬,当即拿出准备修房子用的300元钱搁到桌上。
        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不一会,老书记刘敬德站起身,递上500元,随即,会计刘加训也掏出1000元,其他村干部、党员似乎也有备而来,纷纷倾囊相助,拿出300元、200元、100元、5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党员和干部们的身先士卒,让心有不甘却一直观望等待的九间棚人再也坐不住了,许多人连夜下山,卖猪卖羊卖鸡,找亲戚借钱,甚至拿出为闺女结婚准备的嫁妆钱。60多岁的赵永兰大娘,把买棺材的钱和仅有的两只老母鸡,连同十几个鸡蛋,一起硬塞到村干部的手里。
        仅仅三天,穷得叮当响的九间棚人几乎是靠变卖家当,凑齐了1.26万元钱!
        山下的人不相信九间棚人能把电架上山。这太难了,平地里也要24个人抬一根电杆,那可是海拔640米的龙顶山啊!豁出去的九间棚人不信邪,他们男女老少齐上阵,16人一组,硬是把一根根电杆抬上了山崖。肩膀磨破了,抹一把满手是血;人累瘫了,青石板上躺一躺。一人领头,众人相和,高亢的山歌,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中久久回荡。
        短短二十几天,一条亮闪闪的高压线,从山下拉到了山顶。九间棚村头第一盏电灯架设完毕,闪烁的光亮和喜极而泣的泪光交织在一起,映亮了繁星璀璨的夜空。人们围坐在电灯下,喜不自禁,欢歌笑语,一夜无眠。
        1984年冬天,刘嘉坤接任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带上煎饼咸菜,骑自行车去邻近县上的先进村子取经。他先到了费县宁家沟,顾不上舟楫劳顿,又风尘仆仆赶到厉家寨,啃着冰凉的干粮,与那些声名鹊起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彻夜长谈,虚心向人家讨教“秘不示人”的真经,征询九间棚未来发展规划的高见。
        满载而归的当晚,刘嘉坤兴奋地辗转反侧,毫无困意。伴随着临窗的漫天彩霞,一幅架电修路、引水整地、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建设家园的五年宏伟蓝图,也在脑海中渐成雏形。
        第二天,刘嘉坤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为自己立下军令状:“俺认准了,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干不成的事儿,五年计划干不成俺主动辞职,任由父老乡亲处置!”
        刘嘉坤的话掷地有声,让跃跃欲试的九间棚人群情豪迈,热血沸腾。
        修路,3500米长路,需要搬动土石2万方,投工1.5万个,全村总共有40多个劳力,屈指算来,仅修路就需要五年时间。五年?太久了!只争朝夕的九间棚人欲与天公试比高,誓在半年内完工!于是,党员干部们又如法炮制,带头集资凑起近万元钱,以记义务工的形式将3500米公路一次分包到户。党员干部一个都不少,上至70多岁的老汉,下到十几岁的少年,加上赶来增援的亲戚队伍,男女老少齐上阵,漫山遍野,彩旗猎猎,人声鼎沸的龙顶山,成了搅得周天寒彻的战场。
        那年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九间棚人顾不得天寒地冻、朔风蚀骨,依旧开山辟路赶工期。刘嘉坤在工地上搭个简陋小棚,兼做吃住、办公一体的指挥部。孩子发烧生病,他无暇回家看一眼,工地上一天要放100多炮,声声性命攸关,他放心不下,不敢离开半步。数九寒天,冰雪封山,钢钎凿击山石的声响此起彼伏,乡亲们单薄的衣衫上满是汗水。年三十到了,干部们想让大伙儿歇歇身子,乡亲们却说,就让过年的饺子在工地上吃吧,留个纪念。刘嘉坤见大家情绪高涨,干劲正酣,说年三十打二百个炮眼,到时候一起炸响,跟山下的鞭炮比试比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九间棚人仅用了五个月时间,便让这条刺破青天的3500米盘山公路提前通车。
        九间棚人初战告捷,他们随即又引水上山,开通了自来水,实现了水利化。2100亩荒山栽上了19万棵果树、8万棵松柏,并且办起了罐头场、石料厂、种猪场,家家通上了电、户户接上了自来水。
        五年山乡巨变,九间棚人共修凿盘山环山公路16公里、扬水站两座、蓄水池38个,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800元,年均口粮700斤,果林产果7万斤......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成了花果园,涅槃重生的九间棚人挥舞着开山巨斧,在岁月年轮上,深深镌刻下一个辉煌不朽的名字—沂蒙山区平邑县天宝乡九间棚村。进入90年代,九间棚精神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登上龙顶山,重温九间棚人的创业精神。较之于那个古老传说,九间棚恍如隔世的现代传奇,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旗帜和标杆。
 
未完待续......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