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解读方能全面诠释“沂蒙精神”

发表时间:2018-09-06 17:31阅读次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提到沂蒙精神,人们就会想到“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习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高度评价和修饰语,启示我们既要从民意的角度诠释沂蒙精神,还要从党恩的角度追溯沂蒙精神,因为它们是相符相成的,能够更好地领略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是党和军队的一贯传统。1938年3月,侵华日军进逼临沂时,当地百姓对国民党军队寄予厚望前去犒劳,第四十军庞炳勋不负重望,率部英勇抵抗近一个月撤退,日军4月下旬进城后,制造临沂惨案,屠杀无辜平民3000多人。1938年5月,毛主席向沂蒙山区派遣50多名干部、派驻115师,救沂蒙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子弟兵用行动证明,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任何时刻都不会放弃群众,这是沂蒙百姓的深刻感悟。为营救沭水县渊子崖村勇敢自卫的村民,八路军将日军引到村外激战,板泉区委书记、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八路军与日伪军勇敢作战,明确地提出“枪声就是命令”,为了保护岌山区朱村群众,成就了“钢八连”的英雄称号,老百姓春节不敬天不敬地,专门祭祀牺牲的烈士。在和尚崮战斗中,为了掩护群众突围,八路军山东纵队两个连陷入了绝境,他们拼死战斗,两个连只有8人幸存,164人全部壮烈牺牲,其中17名勇士战斗到弹尽粮绝,摔碎枪支纵身跳下悬崖。让民众幸福,是党的工作宗旨。1940年11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施行《人权保障条例》,沂蒙人民率先享受更多的人权,一批庄户县长、牛倌区长、长工村长相继涌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干部开设“识字班”进行培训,从未上过学的劳苦大众接受文化教育,时至今日农民对未婚女青年仍称“识字班”。

  沂蒙军民水乳交融,上演感天动地的亲情故事。党对群众的好,沂蒙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更加淳朴的感情涌泉相报。老百姓舍弃一切对待军队,沂蒙红嫂明德英冒着生命危险掩藏受伤战士,抛弃传统思想用乳汁救治伤员。危难之际可以卖掉孩子,方兰亭看到战士们断炊,她卖掉小女儿给战士们换回二十斤小米。国难当头可以舍弃爱情,部队急需补充兵员大家观望时,17岁的梁怀玉积极动员,喊出谁先报名参军就嫁给他。作为军嫂可以牺牲婚姻,《沂蒙六姐妹》中月芬与抱着公鸡的嫂子春英拜堂,丈夫直至战死也未见其模样,正是当时无数离散家庭的真实写照。为了支前可以牺牲健康,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搭建“火线桥”,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为此落下残疾,终身不能生育。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是沂蒙人民对淮海战役的支前口号,更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陈毅曾遇到一名老汉,带着三个儿媳推小车往前线运粮,得知三个儿子因支前全被炸死,他哽咽着说等革命胜利了,天下是你们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奉献一切可以拿得出的东西,与党铸就超脱生命的友谊,军民之间凝成超越血肉的亲情,演绎生死荣辱与共的交响曲。沂蒙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传承和拓展,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衍生物,创造毛主席始料未及的革命奇迹。尽管毛泽东早就提出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但当孟良崮战役取得完胜时,毛泽东还是非常吃惊,评价说全国就我和蒋介石没想到。建国后谈到山东党史时,毛主席说山东只换了一个罗荣桓,山东的棋果然就活了,全省成为我们党唯一完整的战略基地,地理位置重要性决定中国革命成败。党和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造就沂蒙精神的深遂意蕴,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没有磨灭,而且更加熠熠生辉,成为全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鼓舞着人们向实现伟大中国梦挺进。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