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谷瑞雪)
发表时间:2020-06-03 15:15阅读次数:次
摘要: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高等学府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大熔炉里,抗大形成自己特有精神: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抗大精神不仅是抗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即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抗大精神;现代;价值
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高等学府,诞生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抗大坚持办学,前后培养了八期学员,创办了十几所分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十几万优秀军政干部。正是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大熔炉里,抗大形成自己特有精神。
一、抗大办学过程中所铸就的“抗大精神”
1.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大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不断遭受外族入侵,却能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随后日本关东军铁骑入关,蹂躏华北,肆意扩大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呼吁声中抗日浪潮风起云涌。1936年12月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实现后,抗日救国,全民抗战,共赴国难,已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的共同认知和决心。他们不顾一切,冲破家庭的阻挠和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投奔延安,投考抗大。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开学,学员猛增到500多人,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地下党派来的干部907人,4655人均为国统区、沦陷区的知识青年。此后,抗大学员不断增加。毛泽东主席敏锐的意识到这些青年和知识分子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只有与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进发出改造社会的巨大能量,也必将成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毛泽东主席讲:“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和他们结合起来,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结合,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改变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所以抗大的教育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的彻底改造。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生命才有价值,也只有民族和国家的彻底解放才能使个人得到彻底解放,而求得民族解放的真正力量源泉是工农民众。因此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军事策略,生活作风与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有机结合的纽带。是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结合的有效途径。
因此抗大的教育,首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基,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内化为学员的信念和追求,培养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掌握:1938年5月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深刻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性质,提出抗战必胜的著名论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早在红军五次反”围剿“时期所形成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术思想,被广大学员接受和灵掌握。再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的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修窑洞建校舍,睡地铺,自制学习一切用品用具开始,让学员自己动手解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这也是知识青年工农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不是个合格的抗大学员,更不可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促使学员思想进步和转化,从而将这些爱国青年锻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抗大的教育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的典范,为我们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2.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斗争精神是抗大精神的精华
世界观改造完成,跟着共产党,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来了,再大的困难和牺牲,都挡不住这些热血青年,也是抗大学员和未来的抗战骨干前行的动力。因此他们面对日寇的追击和围歼,从不低头和退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锻炼队伍。在抗大存在的历史中,经受的最大考验有两次:一次是转移敌后的“小长征”:第二次是抗大在敌后经历的194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敌后大“扫荡”。
1939年6月20日,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封锁,吸引和培养更多抗日干部,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中共中央决定《关于抗大陕公本校等迁移晋东南的决定》。1939年7月10日出发,9月下句到达河北灵寿县陈庄、麒麟园带。完成转移敌后第一阶段任务。(120师驻地)这次“小长征”途径3省25县,行程2500多里,跨过黄河天险,徒涉水流湍急的滹沱河,翻越吕梁山、云中山、太行山,穿过据点林立的敌占区,突破封锁线,每天行程在7、80里路以上,通过封锁线时每天要跑100里地以上,还要背负要行李背包,6天的干粮和学习书籍。巨大的体力透支可想而知,但抗大学员没有人叫苦喊累,并顺利完成挺进敌后的任务。尤其是通过同蒲路封锁线时抗大学员庄严宣誓“我们势必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通过封锁线直到最后胜利……如遇非常危险,宁肯义死,决不变节”。当第三梯队遭到日军截击的生死考验关头,他们都能兑现诺言宁死不屈,决不变节。有的机智的用砖头砸死看守,逃离虎口;有的在被押送到太原的列车上,跳下火车,返回部队,有的经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抗大挺进敌后办学,培养了成千上万优秀的军政干部,成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干力量。日军深为憎恨,侵华日军冈村宁次扬言要彻底消灭抗大1942年5月19到24日,日军派出6、7千人,分四路“围剿”抗大。抗大为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尽量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领导决定各大队分散行动,就地隐蔽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制定出反“扫荡”作战方案,并创造性的制定出“敌进我进,擦肩而过”的“利害变换线”战法,与敌人“小转圈,大换班迷惑敌人,并趁机消灭敌人,从而取得反“扫荡”的最终胜利。
以上所述仅是抗大历史上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抗大存在历史上所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但是都靠着抗大人不屈抗争的精神一一克服,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办学史、教育史上的奇迹。这种敢于斗争的精神,成为人类不屈精神的现实写照。
3.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大精神的特色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指对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前途充满信心,从其外在表现形式看,是一种情绪热烈,朝气蓬勃并表现持久从其内容而言,是一种不畏挫折艰险,不迷惑寸利小益,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的强健心态,乐观而不盲目,热情而不冲动,顺利时勇于行动,挫折面前不气馁。这种精神在抗大表现的异常突出,抗大学员衣食住行学处处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斗志昂扬从不消极悲观。抗大没有教室、礼堂、桌椅,没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教学仪器,其困难程度在世界教育史是独一无二的。1936年6月红大一期开学时,把大石洞改造成教室,在石壁上凿出大石板做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等。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一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挥笔题词:“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抗大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使抗大处处洋溢战斗歌声,抗大转移敌后,出发前大家不约而同地遍又一遍唱起《延安颂》《延水谣》《毕业上前线》《到敌人后方去》。一路走来,歌声不断。据抗大文工团团员回忆:一路上他们总是想办法走在队伍最前面,一旦同志们累了困了,他们就在路边唱歌或者说快板鼓舞士气。到达敌后条件更为艰苦,军服军鞋短缺,被褥往往达不到每人一套,夏天他们往往露宿室外但大家风趣的讲,“躺着脊梁,盖着胸膛,头枕两个大巴掌”。滕代远校长夏天总是打赤脚,他风趣的说:打赤脚好哇,可以练就铁脚板,当赤脚大仙。
这里涉及的仅是个案,抗大的乐观风趣故事很多,大量记载在他们的回忆录里。看到这里不仅思考他们的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的源泉在哪里?就在于学员已将民族解放大业,内化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过程即使无比艰难,也在所不惜。
4.敢于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抗大精神的风范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抗大总校处于敌人的敌人的大合围圈内,抗大师生经受了严峻考验。抗大陆中副校长史紫千,因早年作战,双足冻残,山地行走非常困难,未能突出重围,不幸被敌俘虏,关进太原铁牢。敌人对他许与高官诱降,他严词拒绝,敌人施以酷刑,仍不屈服,便用他作为练习刺杀的活靶子,将其活活刺死在太原的东城门外。抗大民运股干事刘运屏同志,在五月反“扫荡”开始后,因坡子峪一带反“扫荡”准备工作未安排就绪,他积极配合镇长做群众工作,解释必须向西南深山区一带转移的道理,统了大家的思想后,帮乡亲们掩埋粮食及重要物资,他比大部队晚走了两个小时当他后来追赶部队行至武安与涉县交界的大米沟时,不幸与敌人遭遇,双方激战一个时辰,最后被日寇堵进山洞、用火烧熏、壮烈牺牲。陆军中学4队冀宪民邵英、高双来三位仅有12、3岁的小学员,被日军包围在一座孤崖绝壁上,三个人高呼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万丈深渊。在抗大总校当指导员的程克,因怀孕随抗大医院转移,一天快要临产了,同志们把她扶 到山崖下的山洞里,这时正赶上敌人搜山,为了不暴露目标和同志们的安全,孩子刚一出生,连第一声啼哭环卫发出,就被妈妈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些动心感人的事迹,在今天的人们听来仅仅是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些革命先烈在当时的选择却是以生命为代价,没有半点犹豫和彷徨,他们这种为保护同志和人民的安全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铸就民族抗战长城的基石。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
5.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抗大办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抗大是在不具备办学条件下创办起来,抗大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产物;抗大存在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年代,并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没有校舍、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更没有现成了办学模式可供遵循。但为了民族解放大业,为了更广泛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肩负起抗击日寇侵略的民族伟业,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不怕困难,自己动手挖窑洞做教室、卧室,将群众弃置不用的牛羊圈打扫岀来做课堂,用门板做黑板,石头做板凳,两膝作课桌。学员在破窑洞里自己修土炕作床铺。用高粱秆做门窗,全体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将我们的红军大学办起来。其次:抗大适应战争环境,独创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原则,采取“启发“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实战检验、锻造打赢战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正如何研究式长工副校长讲得:“旧的教育是将青年囚禁于书斋,闭户潜修,闭门造车,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造成文弱脱离实际的书呆子,隔离社会的空谈家,而我们的教育,则与之完全相反,教育学习实际并重,不仅要教要学,而且要做,学校与部队沟通,学习与斗争配合,教育与发动学生接近社会进行群众活动,以实际问题和实践精神,来充实我们的教育,与(以)求得学校教育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抗大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创造。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用典》)用在抗大办学的实践的历史评价中,非常恰当。
二、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
伟大的抗大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遭受苦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环境之中如今的中国,和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科技、军事实力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逐步走向世界中心。国内外局势和中国的国际地位远非80多年前的中国可比,但是在民族抗战中所形成的抗大精神,却是进入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源泉和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最为优秀的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继承和弘扬,即抗大精神的现代价值所在。
1.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具备道德要求是底线。如今的中国富裕强大,国家安定,民众富足。洗却任人宰割的屈辱,没有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不具备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那种国破家亡,救亡图存,投笔从戎的环境和条件,但抗大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却是新时代公民必须继承的优秀品质和基本要求,32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更是少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大多数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呵护、溺爱远远大于对孩子精神独立和人格的培养,更缺少英雄情结的启蒙教育而英雄情结,挚爱家国,视死如归,又是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抗大的教育启示我们,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我们必须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困难,学会迎难而上、学会英勇无畏、学会吃苦耐劳,从而实现青少年自我心理健康成长。积极培育青少年的自主能力与适应能力,加强对青少年本身英勇精神的培养,少年强则国强,过多的保护,舒适的环境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甚至还会影响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的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英雄情结,是落实习近平同志“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2.敢于斗争精神是新时代必须坚持的精神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起点,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走过其他民族甚至几百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和腾飞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尽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过曲折和失误,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正视自己积极改正错误,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积极寻求自我纠偏,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爬坡过坎,“啃最硬的骨头”。2017年1月21日至2017年2月21日,互联网上关于全国两会的话题信息共计143232条,其中民生话题最为热门。实际上,近年来公众对食品安全、就业、社保、医改、教育、环保等重大民生话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通过大数据分析,2012年~2016年的两会热点中,“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成为三大热点。
在众多问题解决过程中,既需要政治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坚定斗争的精神,尤其是推进政治改革,“拍虎打蝇”涉及当政者自身利益时,必须具备的这一精神,敢于斗争、敢于碰硬,才能继续推进改革,将“反腐倡廉”推向深入,改变政治生态环境,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两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乐观主义精神是当代精神的主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腾飞,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活条件优越,甚至很多人家财万贯,富堪敌国。是80多年前的抗大学员无法想象和企及的,但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时他们尽管生活清贫,食不果腹学习环境恶劣,甚至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但他们有非常清楚和坚定的目标,就是“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校歌)为此付出的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所以任何的生活困难和艰苦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行动就有力量,在苦难生活中一样能开朗乐观。
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心中的神圣信仰,与外在环境和条件关系不大如果一个人没有奋斗的目标,精神空虚,就永远不能够快乐。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征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并享受为之奋斗的过程,那么人们的内心就是幸福快乐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必然成为人们的精神风貌外在表现。
4.无私奉献精神是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
抗大学员在战争年代的敢于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是铸就民族抗战长城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所以这一重要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助推器。两个“一百年目标”近在眼前,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仅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攻坚克难,更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敢作敢为,担当付出,不计回报,做人民表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和支持,使全国人民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创新精神是时代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抗大的办学历程充分说明,创新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社会实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和策略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一一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新,老一代领导集体正是凭借敏锐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超前思维,在中国的南部边陲小镇设立深圳特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实验,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验证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最好体现。所以抗大的创办和创新精神,也成为新时代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
抗大所锻造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屈精神的光辉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研究、继承和弘扬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2]1939年5月4.
[2][3][5]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毛泽东.为抗大建设新校舍题词.1937年10月23.
6]中共邢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抗大在浆水[乙].邢台:1989年4月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